返回

我在现代与初唐之间反复横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1章 贞观六年(1/2)
        贞观六年,四月。

        长安城东,亲仁坊,陈远一身粗布麻衣,自n县衙走出。

        打今儿起,他就是正儿八经的长安人了,他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

        之后不久,他便来到东市。

        “蒸饼,好吃的蒸饼!”

        “汤饼,好吃的汤饼!”

        “掌柜,羊肉怎么卖?”

        “新到的江南丝绸,瞧一瞧,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

        场面十分热闹。

        天下名都,巍巍长安,长安城,一百零八坊,正儿八经的商业cbd就俩,即东市,西市。

        国人所谓买东西,卖东西,这东西二字,便由此而来。

        他来此处,便是为了出手一些东西,换取银钱。

        “掌柜,收胡椒不?”

        这是开启金手指,获得往返能力的第三天,一些基本的情况,陈远已经摸熟了,是以,直接进了一家香料店。

        这年头,香料十分金贵,尤其来自异域番邦的胡椒,售价,达七八贯一斤。

        七八贯,就是七八两银子,七八千文,但市面上,少有银两流通。

        黄金也一样,只有大宗采购才会使用。

        而一文钱,以粮价作为衡量,大约相当于现代四到五块钱。

        即,一斤胡椒,价值三四万块钱。

        而进价,没记错的话,才十八块,超市买的。

        老板是个中年男人,跟影视剧里塑造出来的差不多,衣绸衫,戴冠帽,留着两撇小胡子,笑容满面,弥勒佛一样,相当富态。

        闻言笑容可掬道:“自然是收的,郎君若是有,不防先拿出来容鄙人品鉴一番。”

        郎君,就跟先生,大哥,差不多,是时下人们对成年男子的称呼。

        亦有公子,少爷之类,但是民间不常见。

        此外,士农工商的层次划分,使得哪怕是寒酸的农民,入商铺,亦鲜少被怠慢忽视。

        陈远便从衣襟里摸出一包粗布包好的白胡椒粒,让掌柜看货。

        掌柜显然是识货的,看了看,又闻了闻,道:“品相甚好,硕大,圆润,较之过往所见,大有不同,香味却是略有不足,不那么纯正,未知郎君是否认同。”

        陈远微笑着点头。

        自然认同。

        硕大,圆润,那是有代价的,要是不施点肥,哪能长成那样?

        如此,香味不足,不够纯正,也在情理之中。

        而事实上,这大约也是现代农业的通病,看似产量高,物资丰富,实际上,农药,化肥,导致的问题颇多。

        掌柜欣然:“如此,本店便也只能是按照正常的收购价,六百文一两收,郎君若是愿意,即刻便可过秤。”

        收购价,自然是低于售价的。

        六白文一两也不低了,等于六贯一斤,差不多一斤两万多近三万。

        陈远便笑道:“过秤吧,我看店里有沉香,等过完了秤,吾买点沉香。”

        能两边穿梭,自然而然是要弄点东西回去发家致富的,毕竟他在现代的处境并不好,刚刚失业了,连房租都交不起,生活难以为继。

        至于弄点什么,起初想法很多,从农副产品到古玩字画,都有涉及。

        但是很显然,农副产品太费劲了,且不说操作不便,容易被发现,就单从利润上说,也不合适,起不到一本万利的效果。

        相比之下,古玩字画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实际上,不太容易。

        比如瓷器,唐刑窑青瓷,上网搜出来的,头条永远是淘宝,几百块一件的,有的是。

        而刑窑青瓷,在唐朝,却十分珍贵,基本上不会流落民间。

        字画也差不多,阎立本的《步辇图》,传世之作,淘宝上就几十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