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潜农在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15章 必修课(2/3)
砍削削,绳绳索索,大挑大抬,抛粮撒种,犁田耙地,打场扬场,堆草囤粮。

        砍砍削削,就是制作维修简单的农具,比如换个锹把锄把;

        绳绳索索,是绳索制作。比如驾牛的颈索,有小儿胳膊那么粗,市场上没得卖,必须自家制作。还有使牛的鞭索,要用纳鞋底线拧起来才好使,挥动起来,风声嗖嗖的,轻轻一鞭子,就能把慢吞吞的老水牛抽得四蹄飞奔,赛过千里马。

        抛粮撒种就是播种,要均匀,不能厚此薄彼有一块冇一块的。

        挑抬之类的体力活,有把力气就行,其他的技术活,振华是一窍不通,完黑门,只能一步一步地学习。

        犁田耙地和打场,都是使牛的活。

        赵成海先从使牛开始,慢慢调教儿子。

        好在家养的老水牛很温和,套路纯熟,振华也没费事,在门前的打谷场上,学会了耙地和打场的套路。

        赵成海抽着烟,蹲在门前看儿子使牛,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但是翠红却不太高兴,她在担心儿子的婚事。

        上次赵振华拦车闹喜,让郝国兰怀恨在心。这个吃百家饭的职业媒婆,从那天以后到处宣扬,说东湾三组赵成海的儿子赵振华是个精神病,没考上大学,急坏了脑子。又说东湾一组的齐磊是酒疯子,经常喝醉酒,经常大小便失禁,屎尿一裤裆……

        经过郝国兰坚持不懈的宣传和散播,赵振华和齐磊,快变成三乡五里的名人了,走到哪里,脊梁骨都凉飕飕的。

        翠红担心的就是这个,郝国兰这样宣传下去,振华的名声坏了,还能在家乡找到对象吗?

        赵成海不怎么担心,对妻子说道:“别管郝国兰怎么说,等秋后卖了稻子,就买材料盖房。房子盖起来就好办,有了塘泥灰,还愁没有驴打滚?”

        打谷场平整完毕之后,秋收工作正式开始。

        振华家里十亩田的稻子,都是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来的。

        连草带稻割下来的一把一把水稻秸秆,乡下叫做‘稻把’。这些稻把,要用扁担绳子,一担担地挑回门前的打谷场上,均匀抖开,驾上老牛,拖着石磙子,将稻谷碾压下来。

        好在振华的父母还能干,今年又多了振华这个整劳力,所以秋收相对轻松。

        在割稻子的过程里,偶尔遇上下雨天,振华还能跑去高三爷家里,跟他杀上两盘。

        而且,振华还抽了两天时间,给齐磊帮忙挑稻把。

        齐磊家里劳动力不足,田地多。齐磊自己也瘦小,干活还不如振华。

        那天,两人挑了一上午的稻把,中午喝酒的时候,齐磊唉声叹气,说道:“振华,咱们家乡的劳动方式,要改进,老是这样靠着人力种田,累死人!我挑了几天担子,腰都快断了!”

        “省省吧!”振华摇头,说道:“还记得高一地理课上,老师说过的话?我们这里是丘陵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就是肩挑!”

        齐磊撇撇嘴,没话了。

        那天在课堂上的情景,齐磊也记得。

        地理老师分析家乡的地形地势特点和运输方式,还特意提问同学们,家乡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是拖拉机,有说是平板车,有说是毛驴拉车。

        结果,老师很无情地说了两个字:肩挑!

        当场,班同学一片唏嘘,这才深刻理解了家乡的贫穷和落后。

        振华看着门外打谷场上的稻把,又说道:“听说北方的大平原,都用拖拉机运输,耕种。可是我们这里的情况,是没路也没车,除了肩挑,还有什么办法?”

        “主要是没钱,有钱买拖拉机,自然可以修路。”齐磊说道。

        “以前是有路的,有机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