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4章 二爷来请(2/3)
村人都叫他二爷。

        韩德福和哥哥韩德财名字期盼富贵,但二人从小父母双亡,是奶奶一人带着兄弟俩和大他俩十多岁的叔叔,靠乞讨为生。

        尽管吃了上顿没下顿,饥一顿饱一顿的,但叔侄三人都是大个子,为了混口饱饭,也减轻奶奶的负担,韩德财刚满十四岁就参军当了兵。

        韩德福娶妻后俩口子闯关东,没挣下家业缺落下了病根,他是老胃病,妻子类风湿。无法在寒冷的东北继续生活,只好带着一家7口回了老家。

        村里为照顾他,让他当了饲养员,并在牛屋旁给他盖了三间西屋。养牛一天挣七个工分,和妇女劳力一样。儿子年龄小,妻子常年吃药,生活异常艰辛。

        幸运的是四个闺女和一个儿子,都遗传了父亲的高个子母亲的好相貌,谁看见都得夸句“长的真俊”。同时这一家子性格温和敦厚,勤劳善良,加上他辈分高,受到全村人的敬重,在村里威信较高。

        他哥哥韩德财在战争中双腿致残,在疗养院与照顾他的女护工结婚,在得知弟弟回乡定居后,也带着妻女回到了家乡。

        韩德财每月都有固定的生活津贴,是非农业户口,妻子也领着护工费,加上只有一个女儿,在六七十年代,生活还是相对容易的。他每月都从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接济弟弟,使韩德福家的生活可以勉强的维持下去。

        韩德福和悠悠家都是住大队的房子,两家伙着一个大院,经常互相帮忙。二爷、二奶奶的身体在悠悠爸爸的医治下得到好转,家里揭不开锅时,也到悠悠家借一斗两斗的面粉应急。

        有时家里急得吃盐点火的钱也没有,连2分钱一盒的火柴也买不起,就等着悠悠家开始做饭了,用铁锨端点明火回家当引火。

        不过,二爷家几个孩子大,悠悠兄妹小时,没少帮着看孩子,就连出去玩也抱着悠悠兄妹。

        悠悠爸妈都不在生产队干活,队里分点小东西,也是他们帮着带回来,省了姥姥好多事,姥姥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远亲不如近邻。”

        “秀芹,明天二妮回门,他公公找了领客(读音kei,方言女婿叫客),还得麻烦你给摆席面,你也清楚家里的情况,就多费点心思给凑合吧。”

        韩得福说明了来意,他二闺女桂花,于年前腊月二十六,嫁给了袁庄村支书的儿子。

        “行,二爷您说说家里有什么东西,咱先合计一下。”姥姥答应的十分爽快。

        “二妮成亲时她婆家拿来的十斤连刀肉留下一半,过年就剁了半斤肉馅包饺子,剩下的没舍得吃都放着那。年三十杀了一只鸡,还有二十多个鸡蛋,年前队里分了五斤油,又用芝麻换了二两香油,还有几颗白菜萝卜,俺大哥给了一斤白糖。”二奶奶把家里的东西说了一遍。

        “现在初二待(招待)新客都时兴八顶八的席面,八个盘子八个碗,为了俺二姑今后在婆家能站住脚,咱得凑出十六个菜来。”姥姥接着说道。

        “先说八个盘子,清炖鸡、四喜丸子、没有鲜鱼我家有晒干的小咸鱼,挂上糊凑个炸焦鱼。糖菜做油炸油(肥肉泥加蛋清做成丸子放油里炸成内空的圆球,外面挂上白糖,香甜酥脆,非常可口),琉璃馍(白馍切方条油炸,外面挂上熬好的糖汁,晶莹剔透,脆甜可口)。凉菜做凉拌白菜心、糖醋白萝卜。还差一个就用鸡蛋做个鸡蛋包肉。”姥姥扳着手指边说边数。

        “八个碗就好凑了,红烧肉、炸酥肉、滑肉、肉丸子、萝卜丸子、海带、金针、白菜粉条,够了。”

        悠悠看着姥姥满眼冒星星,超级佩服,这么点东西姥姥楞给凑出个听起来比较上档次的大席面。

        “家里没买海带和金针。”二奶奶小声的说,有些不好意思。

        “二奶奶,俺家有海带和金针先用着,还有点碎茶叶也给您拿着。”姥姥爽快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