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331(2/3)
有志于靠旅游拉动d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