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真不想成为太医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二十四章 流民问题(1/2)
        但是随着勋戚贵族对土地的兼并越来越严重,升斗小民身上所背的赋税也越来越多,到了明朝中叶的时候,很多人便被迫抛弃故土再次逃到了大山里面。

        这些人便是官府口中的“逃户”、“流民”,而湖广省的荆襄之地更是全国最大的流民聚集地。

        这片土地位于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四省的交界地带,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东有熊耳山,中有武当山、荆山,山深林密,沃野千里,是政府统治的薄弱环节。

        虽然明政府一再严令不让百姓在此地聚集生活,但实际执行起来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各个省份之间总会因为权责问题而互相推诿。

        譬如河南省会把责任推卸给湖广,他们说正是因为湖广地区纠察不严才导致了流民的涌入,再比如陕西省也会把问题抛给四川,他们会说如果四川那头的口子封不住,秦岭这边的流民想处理也处理不干净。

        因此,大家总是这样推过来挡过去的,最终的结果便是谁也不愿到大山里面去趟这趟浑水。

        正因如此,随着年深日久,这一片广袤的山源地带所聚集的百姓也就越来越多了,到了成化年间,这里的流民竟然已经接近了百万之众。

        流民一旦多了,就会衍生出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个是他们想要在此地谋求耕种狩猎的合法化,另一个则是,由于流民的日益增加,山沟里面的耕地已经很难养活这么多的百姓了,因此他们便想向大山外面扩展自己的地盘。

        而这两点都是官府所不能容许的。

        故而流民和官府之间的矛盾便会越来越深,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旦被某种特殊原因(例如水旱灾害或者地震疫病等)所引爆,便会衍生成连绵不断地流民反抗官府的斗争。

        例如成化元年这一年,关中和湖广地区大面积干旱,导致了大量新的流民涌入山中,进而也引发了流民和官府之间的一次大对抗。

        成化元年三月,流民首领刘千斤联合石和尚以及刘长子等人,在荆襄这片大山之中聚集了数万流民自立为王,他们在七条进山要道上分别设置了七座屯寨,依靠地形优势与官军展开了持久的较量。

        到了五月的时候,朝廷见当地官军进剿不力,便派出兵部尚书白圭提督湖广、四川等省的军务,并联合湖广总兵李震一同前往征讨。

        李震到来之后,他见这些流民手里所拿的武器极其粗劣,且不说各种农具杂陈,就连那些能抵御弓矢的盾牌也是寥寥无几,因此他便想着自己率队先夺头功。

        然而他却低估了这些流民对于大山的熟悉程度。

        于是乎,他的人马被流民军包围在了一片山谷之中,流民军没有弓矢便用石块往下砸,流民军没有长矛便用滚木往下推,如此一来,李震的军队登时乱作一团,他们互相践踏,人仰马翻,死伤大半。

        《明史·李震传》中曾经记载道,此战流民军光斩杀李震手下的军官就达三十八人之多。

        李震败退之后,白圭大怒,他从湖广的诸多卫所调集了大军前来围剿刘千斤。

        鉴于李震之前的教训,白圭这次决定兵分四路,每一路都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逐步压缩刘千斤的地盘。

        由于兵力的劣势和武器的悬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刘千斤的外围营寨便被官军悉数拔除了,无奈之下,刘千斤只得率队退回到了总寨那里坚壁固守。

        在白圭看来,这些流民军既然只剩下一座孤寨了,那么拿下他们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流民军的守寨能力竟是如此顽强,他们屡次击败了官军的进攻,并且随着雨季的到来,官军甚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颓势。

        见到情势出现了逆转,白圭急得是焦头烂额,幸好他的部下刘清出了奇计才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走势。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