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化前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十六章 开机(2/3)
出来,回到家中的戏。镜头比较简单,表演也非没什么难度,拿着摄影机直接拍就行。不过许正道坚持按正规拍摄流程来,他让佟瑶他们三个来到房间门口,让他们走了两遍位,把表演区域确定下来。

        在正规剧组,摄影助理有时候会根据演员的走位,在地上贴上了胶布,作为记号,对演员起提示作用,免得演员演着演着走到镜头外面去了。

        《b区32号》虽然是伪纪录片,但剧组严格遵循了这一点。在确定表演区域后,许正道给佟瑶他们三个讲戏,给他们分析角色在这场戏的动机、心理状态和表演要求。

        一般的剧组,布光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很多电影给人一种廉价电视剧的感觉,其实就是光打得不好。布光是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测光表测光的亮度,需要测光的色温,只有光线的各项参数准确才能拍出最好的画面来。因此布光是所有部门中最慢的,耗费的时间最多,正常状况下布置一个全景大概需要45分钟,布置一个特写镜头也要15分钟。

        许正道他们拍的是伪纪录片,追求真实感。正常情况下,采用自然光线拍摄,不需要布光拍摄,只有一些特殊的镜头会考虑打光的问题。

        这场戏是自然光线拍摄,不需要布光。许正道让张如玉给佟瑶他们三个简单化了个妆,然后让他们重新回到演区,开始指导他们在表演区域内进行排练。

        对演员排练,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导演认为应该少排练,甚至不排练。他们认为排练次数多了,演员就会变得麻木,在演戏的时候就没有激情了。王家卫拍电影,就从来都不排练。有些导演喜欢反复排练,会排练很多遍,直到他们彻底满意,才会正式拍摄。库布里克在正式拍摄前,会反复排练几十次。

        国内导演大部分都有排练的习惯,因为电影胶片非常贵,一卷400尺的胶片,只能拍4分44秒,便宜的都要1500元。在正常情况下,电影耗片比是1:8左右。按照这个数字计算,一部90分钟的电影,光是胶片费用就要24万多。

        在80年代,国内的电影厂对耗片比卡得非常严,耗片比基本控制1:3左右,只有谢晋那样的大腕才会放宽到1:6,如果胶片用多了,会被厂里批评。

        所以,拍摄前演员往往会花很长时间排练,从而减少ng次数。

        许正道他们是用dv拍摄,到不用担心胶片的问题,不过他们是北电毕业的,在学校的时候已经养成了拍摄前反复排练的习惯,所以,还是进行了排练。

        经过几次排练,许正道对演员的表演彻底满意了,招手叫道“如玉,给他们补妆!”又对其他人道“大家准备,我们很快就要实拍了!”

        张如玉赶紧过来为佟瑶他们补妆,随后与拍摄无关的人员纷纷退出拍摄区域。

        许正道深吸一口气,提高嗓门道“下面我们开始拍摄!各组准备!”

        各组开始有序行动,场记填好了场记板。

        佟瑶坐在轮椅上,杨硕站在她身后。李乘风拿着摄影机,站在他们面前,准备进行拍摄。朱亚闻站在李乘风旁边,准备给佟瑶他们搭戏。

        这场戏是朱亚闻扮演的麦克拿着摄影机拍高雨桐和男朋友沈昂,麦克不会露脸,但他和高雨桐他们有对话。所以。李乘风拍摄的时候,朱亚闻必须站在旁边跟佟瑶他们对话。

        场记走过来,将场记板对着摄像机镜头。

        “打板!”许正道喊了一声。

        “第三场,第一镜,第一条!”场记打响场记板,退出镜头。

        敲响场记板的这个动作叫打板。场记板上记录的摄影机机位、场次序号等具体信息是为了方便后期剪辑时寻找和对应,以免在场景顺序上出现错乱。在每一个场景开始前,场记用场记板完成“拍”的动作,摄影机将场记板的镜头和敲击声同时拍摄下来,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