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武挥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务正业(1/3)
        汉八十四年,正月。

        皇帝刘彻已虚年三十四岁,突是聊发少年狂,觉着自身已然功盖万古,除却能给傻儿子留下个强盛的大帝国,总得再留下些相对真实的历史记录,也免得后世史家胡编乱造。

        倒不是怕史家诋毁自身功绩,关键是相貌,刘彻自觉仪表堂堂,无须刻意美化,却也得实事求是。

        尤以儒家的春秋笔法,最为可怕。

        譬如秦始皇,老爹秦庄襄王相貌端正,老娘赵姬美艳如花,生下的儿子,怎么就“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

        即便秦庄襄王真是“喜当爹”,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种,可吕不韦在史籍记载中也是相貌不凡的。

        就因史家个人倾向,硬是将千古一帝活生生写成畸形儿。

        肥头大耳,浑身痞气的汉高祖,却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连左腿的七十二颗黑痣,史家都数得清清楚楚。

        不靠谱啊,功过可评说,立场不同也可以理解,然刻意扭曲他人长相,丑化他人父母,不应是史家所为。

        秦始皇,好歹得楚霸王一句“吾当取而代之”,得汉高祖一句“大丈夫当如是”,容得史家下笔糟践?

        历史固然由胜利者书写的,然给予敌人客观评价,也是尊重己方,更显心胸豁达。

        怕只怕,上位者无意,下位者却是自作主张以媚上,史家若如此,便真真没了风骨。

        此亦刘彻对儒家不喜之处,后世执笔著史之人若皆犬儒,汉史不著也罢。

        正朔大朝,百官朝拜,万邦跪伏。

        啪啪啪~~

        镁粉燃烧,白光闪灭。

        不同角度,远景近景,足有百余架相机在不断拍摄。

        行过大朝,宦官们已足足耗去近万张胶底。

        刘彻特意教公卿将相留下,先各自独照,再来几张广角大合照。

        “朕将在宫内兰台设麒麟阁,除却我大汉过往功臣入祭,今后每岁亦皆留公卿将相影像,装裱留存,以供后人瞻仰追思。

        相片或是难存百年,然凡我汉室不亡,每岁皆可重新冲洗乃至翻拍,诸公皆可留影千秋!”

        皇帝陛下如是道。

        群臣皆是癫狂了,这特么就不是光耀门楣那般简单了,简直是光耀万古啊。

        他们听不懂甚么是“翻拍”,然相片却是知晓的。

        现今除却世家权贵多有购置相机,民间也出现了不少照相馆,家有余赀的庶民百姓也能拍得起相片。

        三公九卿,各郡太守,乃至诸位列卿,皆是欣喜不已。

        未及卿位者,更是艳羡不已,偏却无可奈何。

        大汉君臣,素来讲个“合则来,不合则去”,臣子觉得难以在朝堂施展抱负,自请辞官者,历代皆为数不少。

        汉臣重爵位,更甚于官位,尤是在世家子不可袭官后,可荫妻蔽子的世袭高爵无疑更为重要。

        然皇帝陛下设立麒麟阁,重臣皆可名垂千古,公卿高位对汉臣的吸引力无疑大增。

        刘彻此举非是“无心插柳”,在较为清廉的政风下,汉官秩俸再高,也定然不及经商所能攫取到的财富。

        重农抑商,可放宽,却不可尽废。

        除却商贾不可入仕,还要提高汉官荣誉感,给他们些念想,将精英阶层聚拢,尽可能为朝廷所用。

        如此,商贾怎的都翻不了天,毕竟统治阶级皆是要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豪商巨贾今后要干政涉军,怕是要被当肥羊宰。

        后世华夏,不也如此么?

        后世美帝,真正的聪明人都在商界,故才选出个每天发推特的川建国,不是么?

        治大国如烹小鲜,光靠强硬手腕是不行的,要晓得如何引导大势。

        官员滥权?

        可完善多重监察体制,以为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