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辅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十七章 美好的日子即将过去(1/2)
        国子监,现今大宋的最高学府。

        历史可以追溯到七百多年前,晋武帝司马炎初设国子学,后至隋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

        唐时,监内设祭酒一人,督管全国教育。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考核和学籍事宜。

        直至赵宋,沿唐制,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由直讲教授经业。

        薛奎和李自明这对年纪相仿,连性格都差不多的上下属,在聊完乾祐政事后,话题由薛奎主动挑到了李贤身上。

        “老幺又不安分犯事了?怎么还让这位知京兆府事亲自说道了?”

        李自明初时还有些忧心忡忡,可慢慢猜发现,这位顶头上司非但没有过多批评幼子,反而夸赞的多。

        渐渐地,他悟了。

        知京兆府事竟从华阴蔡先生那里知道幼子顽劣,眼下又不想埋没自己儿子的才华,欲使之往国子监就读,以便以后可以为国效力。

        知子莫若父。

        幼子那不求上进的性情,去了国子监就能好好学习?除了懒,外加有点小聪明,他又有什么才华?

        还不如上次和内人商议的那样,早给他寻门亲事,只求成亲后能安稳不惹事就好了。

        一想到幼子这些年在华阴的所作所为,为人父李自明的头痛症又犯了。

        这要是去了开封,还不把开封给掀翻了?

        李自明正觉为难时,但听薛奎笑道“李县令可是舍不得爱子远行?

        关于李县令的事迹,本官也听说过,两度中举,到了咸平三年,进士及第。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本官听闻令长子学术又成,今科怕也会榜上有名。

        只剩下李贤,能力不菲,只是多了些顽皮,可重在年少,国子监严师名师众多,若能加以教导,又是一个进士。

        李县令想一下,要是华阴李家一门三进士,那当为大宋之佳话!”

        薛奎这话说的真心实意,虽说前面猜错了,可后面听在李自明耳中,他开始心动了。

        一门三进士,他华阴李家祖上都没有完成这种壮举,若是能在他手里完成……

        不如试试?

        李自明心中默默做下了决定。

        乾祐有官舍,薛奎和李自明一直聊到三更后,才告别回去休息。

        他一向循规蹈矩,既然表明了身份,自然不能再住在胡家了。

        唯有赵元俨以私人身份继续寄宿之,毕竟官舍的环境远比胡家差多了。

        来到收拾好的官舍,薛奎并没有第一时间休息,而是洗过脚后,坐于床边铺开了书纸。

        初心不改。

        他要写信。

        信的内容,还是和往常一样,向开封举荐本地贤良。

        乾祐县令李自明为官清明,执法有度,知孝悌,善待民,是为能吏!

        可重用之。

        信中最后,薛奎微微还提了下乾祐令的两个儿子,言之两个少年才能不浅,加以磨砺,当为国之栋梁。

        而信件上方的收信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执宰,寇准寇相公。

        套出印信,薛奎哈了口气,然后稳稳踏在信页之下。

        放入信封,包装过后,叫来随从,使之送入开封。

        办完这些事,薛奎这次揉了揉酸痛的臂膀,打算入睡。

        该看的早看了,乾祐这两年在李自明的整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周边的治安比前些年他来就要好太多,还有于沿河岸新修的水利……

        谈及这次对乾祐令的考核,无疑可达“上”,这种善于治理的人才不该被埋没,这也是他为何向寇相公直接举荐的重要原因。

        “只可惜待不上两日,否则还真相看看李家那小子如何建立工坊,又如何土特产加工,外出售卖而获利!

        若能在乾祐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