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金花与铜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六章 范村 范秀承(2/3)
过和解之后,两村村民就很少发生斗殴。

        此外,范秀承还是一位精通青乌之术的风水先生,懂看地、看相、算八字,并在当地很有名望。村民建宅或家里老人过世都礼聘他去挑选吉日宝地,更有传闻说他还是当时桂系领袖李宗仁府上的座上客。

        有一年,秀承公老辈打官司,他为打赢官司,曾到李府上求助,并顺带帮他的父母勘察坟地,得以在李府居住了十几天。不知是不是这层关系的缘故,据说原在县司法处打输了的官司,在省高等法院却打赢了。

        范村地处湘南桂北,是一处红土地,长征期间,红军三进三出此地,给当地留下了许多红色故事。

        传闻一九三四年底长征时,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从湘桂边界进入境内,其中一个红军连队路过范村,想要了解村庄及周边地形,村民向他们引荐了范秀承,并引领红军进村,扎营于范家祠堂,带着红军连长到了他的书房,秀承公热情招待他们吃茶,吃红枣、花生、瓜子,之后,又叫家人和村人杀猪煮饭款待红军。还在宴席间与首长推杯换盏,饮到兴浓处,二人还吟诗作对,他的才情,见识和接人待物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后来,还有一位李姓团长也到访过他书房,秀承公深感荣光,事后为了纪念这一次拜访,用浓墨题写“巨贵临门”四个大字,并将它印刻在书房门头横额上,字迹苍劲有力,时隔数十年,上面的字迹依然隐约可见。

        秀承公为人正直,真诚善良,宅心仁厚,颇有仁者君子之风。他平日积极行善积德,在书房开设私塾教化村民子弟。

        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叫蒋百如的生意人,小时候曾是他的私塾学生,后来因为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沦为乞丐。

        有一天,他一路行乞来到范村,路过秀承公伙房,正好碰见他与村民坐在门槛石上乘凉闲话,蒋出于礼貌喊了一声秀承老师,引起在坐村民的奚落,说他这个老师岂是你个乞丐能随便喊的?

        那百如也不见外,应对说,他以前也曾是我的老师,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亦为师。秀承公听了,一边起身应承,一边笑着帮他打圆场,不嫌弃他落魄,仍以师生之礼相待,邀请他进屋叙旧,上清茶给他吃(在范村,给客人倒茶敬烟是一种待客常礼)。

        除了自己开办私塾之外,秀承公希望慕正长大后也以教书育人为业。

        一九四零年初,陈家村着人请二十岁的慕正去村里教书,临行前秀承公设宴为他饯行。

        宴上他既高兴,又担忧,所谓高兴就是看到孙子得到当局文教部门的器重,得以委任去教书所谓担忧就是怕他年纪轻轻、学识浅薄教不好,误人子弟。

        或许是深受祖父的谆谆教诲,他到该村后教书时总是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最终没有让他祖父失望,遗憾的是只不过才教两个月,就被选派到江城市省立中学学生集训总队受训去了。

        将离开陈家村小学时,村长带领学生一路相随送到公路上,排好队恭恭敬敬向他行鞠躬礼致谢,燃放爆竹为他送行。以此可见,当时他的教学水平是好的,深受村民和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师生关系融洽,没有辜负他祖父的训导和期望。

        秀承公一直以他为自豪。晚年时,对慕正疼爱有加,喜欢叫他帮剃头刮须,点点滴滴之间展现祖孙天伦之乐。

        他一生以公道仁义著称,总是劝诫别人乐善好施,为此他常用毛笔抄录一些劝人行善的书免费赠送村民,以教导村民好好为人处世。

        书的内容有《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帝圣君劝诫文》《太上感应篇》(道教)……,他原打算抄写一百本,可谁知只抄写完八十本,还差二十本,心愿没有完成就突然去世了。

        他去世时正值农历正月,据说那日他白天洗了澡,干干净净,于深夜熟睡中安然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秀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