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代网红小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四十四章 有班主任啦(1/2)
        原来这五位还真是官,翰林院退休的同僚。

        翰林院,在现代的五千年中,唐朝就有,后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一种是翰林供奉,无任何实权。

        慢慢演变,翰林学士院越来越受当朝统治者重视,在宋朝以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比较清贵,也是以后内阁大臣以及地方官员的必修之所。

        就这个时代,翰林官的地位已然很高了,主要是清贵,要不然这五位的才华足以担当一方大任,却选择在翰林院度过一生仕途,文人嘛,就喜好个清贵。

        不过换句话说,这五位的弟子遍布全国啊,要知道,每年科举那些学子都要叫主考官一声老师的,这五位任职这么多年,不说当主考官多少年了,就是每三年的进士都需要进翰林院进修,就知道这些人的人脉多广了。

        言归正传。

        年长的是老翰林大学士刘伯允,最大的官,一瞧气质就像,虽然表面温温和和的,感觉脾气挺好,但挺倔,贾右自认为看人挺准。

        剩下四人,两位侍读,梁才俊,薛金。

        年龄相仿,可能常年侍读的原因,说话如沐春风,很舒服。包括薛金,名字挺霸气,性格反差萌。

        两位侍讲,戴威臣,辛直。

        这两位性格就比较直接,声音铿锵有力,贾右想着,可能讲课什么的需要喊吧,还挺会给人家找理由的。

        贾右不太懂这里面的道道,但也有点疑惑,“你们一起退休?那你们部门还能运转开?”

        谁知道刘伯允吸溜一口酒,不在乎的说道,“翰林院最不缺的就是人,三年一科考,次次出人才。”

        “那可不,我们三人是一届的,我们刘学士比我们长几届,那位薛金是后辈,学问却是最好的。”辛直介绍道。

        “吸溜~”戴威臣喝一口酒,夹着菜就给贾右介绍。

        原来几位压根没到退休年龄,就刘大学士到了,翰林院别看清贵,心眼子少的还真混不下去,所以这些个尔虞我诈的,惹得几个人都挺烦。

        别看自己一包心眼子,那也不行,不愿意去地方或六部任职,本想安安静静弄个学问,闲暇了游个山玩个水的,多快哉,几个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在科举成绩优异的情况下,毅然的去了翰林院。

        谁知道,衙门就没有水清池子浅的地方,越是清贵事儿越多,几人都是世家出身,没有那个思想觉悟要报效朝廷,改换门楣,所以不愿意干了就请辞,就是这么任性。

        当初还是刘学士极力的劝阻了,说到时候能不能随着他退休你们再辞职啊,先做上几年官,将来也好给那些外人瞧瞧,不是俺们没能力是不愿意同流合污,好不好?这才罢了心思,一等等到了刘学士退了,几人一商量,走,游玩去。

        所以说这几人是辞了官,游山玩水了一把,顺便过来拜访了老前辈,没想到在这小城没玩够,就住了下来,再玩几天的。

        听得贾右一愣一愣的,这是贾右想象不到的,那干的不高兴就辞了?也不赚钱养家哇。

        再说,那么老些读书人一门心思的科举考进士的,到了这几位眼里,怎么说的还挺轻巧?

        那五位一瞅贾右那样相互对视一眼,哈哈笑起来。

        解释?

        解释什么呢?讲什么世家大族?贾右是不会明白的。

        就这么地,稀里糊涂的喝的还不亦乐乎。

        ……

        次日一大早,贾右酒醒了,头疼,站在庭院里喊闺女。

        “小棠,过来过来!”

        “咋啦?”小棠双手沾满面粉,咋呼着两手就过来了。

        她刚刚学擀面条呢,自己擀的面条劲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