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宋最狠暴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17章 总有人给朕找trouble(2/3)
      更恶心的是,之前带着心腹一起卷钱跑路的赵吉翔不仅大大咧咧的收下了那些奏疏,还特么堂而皇之的在亳州处理起了政务,俨然一副在亳州听政的模样!

        眼看着赵桓直接开炮了,刚刚迁任吏部尚书不久的李若冰也扭头打量了朝堂众臣一眼,然后躬身拜道“臣,李若冰,有本

        向时完颜宗望兵临城下,张劝并卫仲达、向大圭等五十六人弃官而逃,现在这些人又堂而皇之的站在朝堂之上,也是这些人将奏疏送往了亳州,与这般败类为伍,臣深耻之。”

        赵桓一听,顿时就乐了——

        如果不是李若冰站出来,赵桓还真就没发现早先弃官而去的张劝等人又站在了朝堂上。

        这些沙雕是什么时候跑回来的?谁给他们的脸?

        “另,臣要弹劾官家见事不明。”

        就在赵桓打算对张劝等人下手的时候,李若冰却又接着把矛头对准了赵桓“我大宋如今官浮于事,仅吏部便有正职吏部尚书、知吏部、权知吏部、同知吏部等职,其他诸部乃至于枢密院亦然,可谓之曰冗官。

        朝中诸臣似张劝、卫仲达、向大圭等辈多有送奏疏往亳州者,若上皇在亳州批复奏章,亳州是朝廷又或行在?将置官家与汴京朝堂于何地?

        若亳州为行在,官家于汴京理政,上皇于毫州理政,则是为冗政。

        如今官家不见冗官、冗政之患,一意亲征太原,却不知我大宋之患不在金国,不在西夏,而在心腹之间耶?请官家明鉴。”

        赵桓曲指敲着龙椅上的扶手,望向李若冰的目光中也满是赞赏“这事儿是朕疏忽了,李卿弹劾的对。”

        嗯了一声后,赵桓又接着道“张劝、卫仲达、向大圭等五十六人既弃官而逃,此时便不该出现在朝堂。拖出去,廷杖三十,流放岭南。

        另外,李卿所说的冗官之患,朕此前也多有考虑,只是想着太原之危未解,便暂时搁置下了,既然李卿现在又提出来了,那朕也说一说朕的意见,诸卿也帮着参谋一番。”

        从龙椅上起身,来回踱了两步之后,赵桓才笑眯眯的道“朕的意思是,六部尚书只有一个,同知六部尚书不能超过两个,以后去掉权、知等称呼,本职官处理本职官的事情。

        譬如李卿,既为观文殿学士,又为吏部尚书,身上便没有其他闲职了吧?”

        赵桓的话音刚刚落下,除去李纲和李若冰等人之外,朝堂上的一众大臣们都将目光投向了赵桓身后不远处的珠帘。

        大宋的朝堂很有意思,太后基本上都是旧党,皇帝基本上都是新党,皇帝想要改革,太后主张守旧,自打从赵二开始就一直是这么玩的,现在赵桓尊元祐皇后为隆祐太后,却不知又是个什么局面?

        就连赵桓也在关注着珠帘后的动静。

        但是珠帘后面没有任何动静。

        当初的元祐皇后,现在的隆祐太后,既没有表示赞成,也没有表示反对,就连咳一声的意思都没有。

        跟大宋的其他太后们不同,对于隆祐太后来说,当今官家是赵桓而不是赵吉翔那个废物,官家愿意怎么折腾是他的事儿,只要不把这大宋折腾的遍地烽烟就行。

        更重要的是,当初赵桓去瑶华宫相请的时候说过有办法应对城外的金兵,现在城外的金兵已经被打退了,是打退,而不是靠议和才让金兵退却。

        当初赵桓说要亲征太原,现在赵桓就实打实的准备亲征太原,物资,粮草都已经齐备,今天就是出征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这种言出必果的官家,跟大宋其他的官家们实在是太不一样了,隆祐太后也想看看,赵桓到底能折腾出什么花样儿。

        赵桓也长舒了一口气。

        珠帘后面没有任何反应,其实就是最好的反应。

        赵桓请隆祐太后家垂帘听政,目的是想要借着隆祐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