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皇玉之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四章 朱仙镇孔家老店(1/3)
        贾鲁河自河南新密县一路向东,曲曲折折,沿途流经荥阳、郑州、中牟、开封、尉氏、周家口,最后注入淮河。这条河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楚汉曾“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这条河乃战国时期魏国所修,河水流了两千多年,流尽了古今多少英雄美人,流尽了多少风花雪月,流尽了苦难的中原人们的血泪。那泛着混黄的河水养育了中原大地,哺乳了无数生民。河边的水鸟在夕阳的余辉里飞向远处,河里的渔船也开始收网回家,只有往来的商船依旧趁着日头未落,急速向东行驶,他们的目的地就在不远处的一个商阜重镇-----开封城外的朱仙镇。

        朱仙镇在开封城南三十里处,贾鲁河从镇中心流过,注入淮水。这朱仙镇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并称“四大名镇”。自明朝成化年间开始就是开封城的外港,镇内河道四通八达,孙家渡渡口的建成更使得朱仙镇成为中原商业重镇。清朝康熙年间这里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晋商、徽商、陕甘商帮、湖广商帮、福建商帮和本地商帮云集于此,建票号、开当铺、贩皮货、运茶叶,他们无孔不钻,无业不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达官贵人、贩夫走卒、落魄文人、青楼妓女、土匪马贼、鸡鸣狗盗也凑在这里。酒肆、茶馆、妓院、戏楼、赌局、客栈、药铺、绸缎庄一家挨着一家。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真是应了太史公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朱仙镇的东头有一家名叫“孔家老店”的客栈。掌柜的姓孔,是个六十来岁的老头,瘦瘦的,一部花白的胡子,拖着一条稀稀疏疏的辫子。这店房院落挺大,两进的院子,前两排是客房,最后一排是车马停靠和店里的伙计住的地方,还有草料房和马厩都在这里。东西两边有配房。分上等中等雅间和三等的大通铺。中间一排有个五间的大通房,是客人吃饭的地方。客人往往吃完饭闲着没事,就开始在这赌钱取乐。老板也乐得由着客人耍钱,因为每晚可以抽到相当可观的彩头。

        店里有个小伙计名叫祥子,大概十五六岁,本来他这么小的年纪不应该当伙计,也干不了什么重活。只因去年汝阳县周边闹瘟疫,他的父母二人在这场灾难中双双死去,可怜的祥子就成了孤儿。他的大伯在孔家老店旁边经营着酱菜铺勉强度日,便收留了他。大伯对他还算不错,可是他那大娘就不同了。每天拉着个脸,指桑骂槐,又摔盆子又摔碗,整天没给过他一个好脸色。好在他的父亲是个兽医,专门给人家医马。家传的技艺通过耳濡目染也传给了祥子。大伯一看家里的不通人性,又怕伤了孩子,就领着孩子到了孔家老店,央求孔老板给他侄子找个活干,讲好只管吃住就行,工钱不要。孔老板开始很为难,觉得孩子这么小能干啥,还不是替他白养活?后来祥子大伯说这孩子会医马,孔老板立即来了兴趣。因为住店的人很多都是骑马赶车的,马经常得病,但是整个朱仙镇也没有会看马的,很多人为此很犯愁。马病死的事经常发生,如果这个孩子会医马,那算是来了个马的救星,也给自己多挣些银子。当即找了店里生病的马让祥子医治,手到病除,立竿见影,马还真的被医好了。孔老板高兴地收下了祥子,除管吃住外,每个月还给一百个老钱当零花钱。祥子当然也乐意从伯父家搬出来,省的再看他大娘那张老驴脸。

        每年一度的四月初八朱仙镇大会又即将到来。这四月初八大会已经有近几百年的历史了,朱仙镇在康熙年间达到鼎盛时期,这里不仅商铺林立,也是释伊道三教的朝拜圣地。各种寺庙、道观和清真寺高达一百多座。到了清朝末年虽然盛况大不如前,各种庙宇在中州大地还是首屈一指。每年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之日,镇里的几十座寺院都要举行盛大的“浴佛斋会”。所谓的“浴佛斋会”就是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