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太监纵横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八章 谀谏(2/3)
馔升到四品的市舶司主官,此人能力很强,擅长治理经济,在当地民间呼声很高,但由于是捐官出身,一直没能再往上升迁。这次,苏州知府出缺,这个张晓东觉得是个机会,他先是暗中鼓动地方的乡绅联名向朝廷保举自己,又派人进京疏通关系,给杨光照等吏部官员送了厚礼,所以吏部就顺理成章的将张晓东举荐了上来。

        杨光照这个提议受到了周延儒的坚决反对。周延儒是东林党的首脑之一,东林党是天下仕子和读书人的代表,当年曾受到魏忠贤的迫害打压,后来周延儒、温体仁等配合崇祯剿灭了阉党,两人也借势进入了内阁,成为权倾一时的宰辅。周延儒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张晓东不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如果重用他,就意味着朝廷鼓励花钱捐官,会伤了仕林士子之心。而温体仁不是东林党这个派系的,而且与周延儒暗中角力内阁首辅的职位,所以支持吏部的意见,跟周延儒唱对台戏。陈绍良、张秉昆则是莫衷一是,不想搅进两个宰辅的争端之中。他们几个人翻来覆去的辩论,崇祯皇帝听得头昏脑涨,一时也没有定见,想了想,干脆休息一会儿,听听故事吧。他招呼王强道“小多子。”

        王强正用心听几个大臣争论,听到崇祯召唤,赶忙上前答道“奴婢在。”

        “我们歇一会儿,你给我们讲一段故事吧。”崇祯吩咐道。

        “遵旨。”王强先拿过一块温热的毛巾递给崇祯,伺候崇祯擦了一把脸,然后退到书房中央开始讲三国。他今天原本准备讲刘备在新野立足,在徐庶的帮助下火烧夏侯的,但他刚才听到几个大臣的争论,对张晓东颇有好感,因为他自己也是个没考上大学的杂牌子,对死读书不办事的官员没有好感,觉得张晓东应该和自己是一路货,不禁起了同病相怜的心思,他有心想帮一帮这个张晓东,于是决定跳过这个章节,直接讲‘三顾茅庐’这一段。

        王强并没有读过三国演义,他的故事都是凭着看电视剧的印象编出来的,反而更加的生动鲜活,他连说再表演,象演话剧一般,一会躬身学着刘备说话,一会儿又粗着嗓子表现张飞的卤莽,后来还躺倒在地上学孔明在草堂酣睡,把刘备的谦恭和孔明的傲慢表现的淋漓尽致,崇祯等几个人都听的入了神。王强的故事果然对崇祯有所触动,故事讲完了,崇祯也在心里对张晓东的任用问题上有了定见,同时他觉得这个小多子赶这个时候讲这个故事有点“谀谏”的味道,他一贯忌讳内宫太监揽权干政,心中不免起了一丝警觉。

        见王强讲完了,崇祯皇帝不置可否的说道“恩,小多子,你去一趟赵王府,就

        说朕明天上午想让赵王进宫来说事儿,去吧。”

        “奴婢遵旨。”王强巴不得能出去透透风呢,起身一溜小跑儿着出去了。

        崇祯微笑着看着面前的几位大臣说道“好了,也歇够了,你们接着议吧。”

        几位大学士都看过三国,他们听故事的时候就琢磨,为什么皇上偏在这时候安排小太监给讲故事呢,而且就是这么巧,讲的是一代君王礼贤下士去求一个山野村夫的事情,这不会是皇上事先安排好了,有意提点我们呢吧?想到这些,张秉昆抢先上前说道“皇上,臣刚才听了这段故事深受启发,为国家选拔官吏应该举贤任能,不拘一格,而不应该只凭学识出身,想那张晓东治理有方,民望甚好,确是能员干吏,臣愚钝无知,险些误了人才。”

        周延儒见张秉昆抢了先,也赶紧出班说道“今番听了这个故事,臣茅塞顿开,张晓东熟悉地方情况,深通经营之道,升任苏州知府最合适不过,臣等是进士出身,不知不觉的就沾染了仕林习气,看不起那些杂牌子出身的官吏,现在看是想左了,请皇上处分。”

        崇祯皇帝见两个大学士虚心检讨,很是欣慰,他含笑说道“为国家选官就该不拘一格,你们二人知道了就好,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