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要做阁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十七章 偏科生(1/2)
        徐言听罢不由得大喜。

        若是考校时文他或许还有些忐忑,但要论作诗嘛却是难不倒他这个穿越客。

        少年当即拱手礼道“如此晚生便献丑了。”

        他闭目凝思了片刻,单手负在身后踱起步子。

        踱了十数步,方是缓缓吟道

        “藏书湖上屋三间,松映轩窗竹映关。

        引鹤过桥看雪去,送僧归寺带云还。

        轻红荔子家千里,疏影梅花一水湾。

        和靖高风今已远,后人犹得住孤山。”

        钱德洪听得入神,徐言吟罢仍是口中念念有词。

        良久,他方是怅然喟叹道“好一句和靖高风今已远,后人犹得住孤山!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能作出如此意境的诗,真是难能可贵。”

        徐言的这首诗是真真切切触碰到他的心绪了。

        钱德洪罢官后在江南各地讲学,最终隐居孤山就是因为钦佩林和靖,想要过这种闲散的生活。

        徐言在一首诗中将松、竹、鹤、梅等能够代表林和靖的意象全部囊括,并在最后一句表达出对林和靖的无比怀念。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将一首命题诗作的如此完美,不说是绝世天才,也算是天赋异禀了。

        钱德洪是进士出身,骨子里自然是极为自傲的。

        加之他又是王阳明的亲传弟子,为了保证心学的传承,在收徒这件事上设的门槛很高。

        故而虽然孤山书院已经创立一年有余,他一共只收了五名学生。

        此时此刻他被徐言的才华所感动,起了收徒的念头。

        “你若真想跟着老夫进学,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有一点老夫要说在前面。”

        “绪山先生请讲。”

        徐言强压下心中的喜悦,恭敬道。

        “老夫传道授业,不似官学那般循规蹈矩。你可能接受?”

        钱德洪静静的看着徐言,等着他的答复。

        这话他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年轻人读书基本都是奔着考科举得功名,读的无外乎是四书五经。他当然也会讲授这些东西,但绝不会为了讲而讲。换言之,他在等徐言选择。若是为了单纯的考取功名,走官学套路学习儒家经典更为合适。若是拜他为师,则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极大的突破。

        出乎钱德洪的意料,徐言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冲他行了拜师礼。

        “学生徐言拜见恩师。”

        还不待钱德洪反应,徐言便将拜师茶双手奉上“恩师在上,请用茶。”

        这小子,简直是不给他反悔的机会!

        钱德洪微微颔首,从徐言手中接过茶杯一饮而尽。

        “起来吧。”

        “谢恩师。”

        徐言当然不傻,有这样一位大儒做老师好过十个八个普通的老师。即便钱德洪教授的方法可能个性化一点,他也可以接受。眼下他更需要的是思路的拓展。

        这场景自然是陈老爷子最愿意看到的,他捋着胡须笑道“洪甫啊,既如此,我这外孙便拜托给你了。”

        外公和舅舅走后,徐言便正式跟着钱德洪求学。

        在徐言之前,钱德洪已经收了五名学生。

        从十岁出头刚刚开蒙的稚童到四十余岁屡试不第的老秀才,年龄跨度可谓极大。

        徐言发现钱德洪教授他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用因材施教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当然徐言眼下最需要提高的就是作八股文的水平,毕竟原先那个小子写文章的水平最多能算中等。他要想短期内获得突破,只能从破题思路行文逻辑上下功夫了。

        而这当然需要高人指点。

        经过徐言的一番暗示,钱德洪也算是明白了这个新晋学生的意思。

        于是乎他出了一道题,准备摸摸徐言的底。

        题目嘛很经典百姓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