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唐奋斗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10章,窦义买坑(1/2)
        有句话叫做细节决定命运!

        互联网上流传着许多因为注重某个细节,从而打动买方,促成生意的例子。

        或许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心灵鸡汤,不过细节确实是做生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玄奘并非许泽轩的客户,也不是他的员工,并不需要了解太多做生意的细节。

        两人讨论的主要是宣传手法、内容,以及具体实施的时间。

        这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功夫,一刻钟后,许泽轩便从寺庙里走了出来。

        打广告的问题解决了,生产商品的人选也定下了,如今他面临的问题只剩一个——店铺。

        唐朝长安,实行的是坊市制度,而不是从宋代延续到现代的街市制度。

        也就是说,哪怕长安城某条街道上的人流量再大,再怎么适合发展商业,只要这个地方不是东西二市,你就不能在这里开店,一旦开店,就属于违法。

        可如果要在东西二市弄一间店铺,那价格可不便宜。

        东市靠近达官贵人的府邸,对于把商品定位在高端市场的许泽轩来说,可以说是最佳选择。

        可这个地方,进去的门槛实在太高了。

        不光得有钱,还要有一定的地位。

        许泽轩有钱吗?

        没有!

        东市的店铺一年起租,就算他把身上所有的流动资金都砸下去,也付不起一年的租金。

        再加上他现在还没地位,想要租下东市的店铺,那就更难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放弃东市,去往西市。

        西市被称为金市,因为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原因,往来胡商很多,所以格外的繁华。

        东市那个地方,固然是寸土寸金,可在价格上,也只相当于现在四九城的三环,而西市的价格,则可等同于二环。

        按理来说,许泽轩连东市的店铺都租不起,那西市的就更不用想了,去了也相当于白去,可许泽轩不这么认为。

        唐长安的遗址,早以被发掘,考古学家也进去观察过。

        这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城市,每个区域东西对仗都十分工整,东边多大,西边肯定跟东边一样大。

        按照这个逻辑,东市的面积,应该和西市的面积一样才对,可偏偏考古学家考察出,西市的面积要比东市多了那么几亩。

        那么为什么会多出来几亩地呢?

        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唐代距离现代已经有1300多年,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很难去考证。

        不过其中有一个猜测,被最多人认可,那就是窦义买坑。

        在今天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有这么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摆放着一尊雕塑,塑像的主人,并不是古代的达官贵人,也不是名儒或者诗词大家,而是在唐朝时地位不高的商人。

        这个商人的名字叫窦义。

        在窦义的雕像附近,写着关于窦义买坑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长安城西市角落,有一块土地。

        因为这里的地势比较低,常年积水,导致这片土地变成了一块烂泥塘。

        有一天,窦义发现了这块烂泥塘,想着这里属于西市,寸土寸金,如果能把洼地填平,建造几间店铺,那可就发财了。

        可填平洼地是要本钱的,而且需要的本钱不少。

        想想也是,如果投入低的话,早就有人来抢这地方了,怎么也轮不到他窦义。

        要投入的本钱不少,可窦义和许泽轩一样,都是穷光蛋,根本没多少钱。

        那怎么办呢?

        窦义想了个办法,他先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这块地,然后让人在土地中间立了一个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