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光影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六章 开拍(2/2)


        他跟岳晓军讨论了一下,谢小萌就以文艺青年的形象露面。

        喜剧效果的营造无外乎两种方式反差和转折。

        最开始的文艺青年,之后的欺骗自己老爸、被打,这样对比起来,效果更佳!

        小西装、黑眼眶,脖子上挂着尼康照相机,很有斯文败类的感觉!

        化完妆,副导演过来问了一句“好了没?”

        “妥妥的!”

        “那咱们出发!”

        是这样的,饰演菁菁的女演员只签了一个礼拜,所以,要紧着她先拍!

        她还得赶回去上课…

        托她的福,吕潇然的戏份也都很集中。

        宁昊不是那种喜欢说戏的导演——反正是高清数码相机拍摄,后期再磁转胶,省了一大笔胶片钱,同时也可以让演员尽情发挥,没到他的预期,再来一遍呗…

        他的运气不错。

        整个《石头》剧组的演员,全是实力派!

        新浪潮鼓吹自然流,平静的镜头下,讲述人生还有境遇,说白了,就是素人演绎。

        拍最贴近生活的故事表达本土人文关怀,主张选用非明星演员,打破演员明星制度…

        但是呢,无论演员还是非演员,只要暴露在镜头之下,一定就会有表演的意味出现,就算是最近乎真实的纪录片,也是如此。

        摄影镜头就像是一个魔法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每个人潜在的表演细胞都会被激发出来。再真实的人,对着镜头不知不觉也会变得和平时不一样。

        不是自己,那就是表演。

        素人和演员的区别,后者可以在镜头下不着痕迹的完成表演,没有接触过表演的素人就不行!

        所以说,宁昊是幸运的,刘得华赞助三百万,任由他施展,演员选角由他一手操控,这样的机会很难得的,徐争后来拍《港囧》,光鲜传媒还塞了一只包贝儿…

        ……

        剧组抵达长江索道口,准备拍谢小萌向菁菁搭讪的那场戏。

        缆车从出发到结束四分多钟,掐头去尾,真正留给他们的拍摄时间只有三分钟。一个镜头,就必须换缆车,而缆车要十分钟才发一趟,比较麻烦…

        还是名气不够,要是换了冯晓刚,相关部门肯定会紧密配合,专门预留一班缆车,让剧组拍摄…

        到了《石头》,能让你上去拍摄就不错了!

        按照剧情,缆车里除了谢小萌和菁菁,还有其他的游客,包括两个说“流氓”的中年大婶。

        插一句,这些扮演游客的演员都是剧组的工作人员临时客串的…

        哪有闲钱请那么多临时演员?

        宁昊还有副导演对演员们的位置简单做了一下安排,怎么站,怎么坐…

        两台摄影机,一台拍谢小萌和菁菁,另一台对准游客。

        差不多准备妥当,宁昊难掩兴奋,站在主摄影师杜杰的身旁发布口令“开始!”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