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之五好青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六九五章 殖民主义者的嘴脸(1/4)
        皇帝陛下的龙舟,在万岁声中驶离张家湾码头,沿着运河开始他的第一次巡幸之旅,喷吐黑烟的明轮蒸汽船,在一片绿色中缓缓向前,岸边护驾的大军骑马跟随……

        这艘船并不快。

        内河平底船,落后的明轮动力,也不可能快了,哪怕在运河南下的顺流中也只不过能跑出二十来里的时速。

        甚至还不如那些护驾的排桨蜈蚣船。

        但它终究开启了崭新的未来,一个属于机械的未来,再说它只要不坏,只要煤炭足够,可以一直跑下去,实际上今天它就能到新城。

        同样这趟也让皇帝陛下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帝国,不过这个帝国已经开始了真正的改变,在过去的近一年里,顺天府各地的土改都已经完成,虽然因为工作量太大,北方的土改完成总量不足三分之一,但至少京城周围一直到冀东这一块真的全部完成了。

        所有土地,无论皇庄,官田,卫所田产,民田,统统进行了清丈,然后根据同时统计出的农业人口进行分配。

        至于非农业人口依然不在分地范围。

        不过他们愿意垦荒的也随便,开垦出来的土地就近纳入民兵庄子管理,但可以获得一辈子的免公粮。

        真的一辈子。

        从他们的子孙继承后开始交。

        田赋,丁银,徭役折银,各种寄生在土地上的苛捐杂税也统统取消,北方和江浙一样就是交公粮,正式设立乡一级的政府机构,所辖村庄的公粮由村长组织起来交到粮站,村长依然是村庄自己选。交到粮站之后就与农民无关了,由粮站负责剩下的,无论粮站的运输成本还是损耗,都是粮站自己的事,而粮站系统一级级向上,最终直到九千岁亲自管理的粮食局。

        内官衙门。

        九千岁兼任粮食局提督太监。

        户部不再负责这个,但工商业税收归户部。

        而货币权掌控在镇南王手中,他的人民银行同样代理整个大明境内的铸币发钞权。

        不过地方官员依然回归文官体系,由吏部继续任命官员,只不过原本到县的任命扩大到乡,但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不再只是八股文考试,而是分文工农商医五科来考。今年各地就开始按照新的科举选举人,秀才功名依然也有,但不再考八股文之类,只要能写出三千个字,那就可以获得秀才功名,反正什么待遇也没有,就是个考举人的资格而已。

        秀才多如狗,举人满地走的时代就这样到来。

        其实镇南王是要两千个字就行,内阁据理力争之后才增加到三千。

        兵部依然存在,只不过改成管理全国的民兵体系,另外军队的人事任命,编制,装备这些都依然归兵部,但军队指挥权归大都督府,原本的五军都督府重新回归大都督府。

        原本就是这样。

        只不过朱元璋觉得他徐大哥的大都督权力太恐怖,所以为了分权改成五军都督府,而天启他兄长自然要回归大都督府。

        而原本大都督府和兵部的分工也差不多如此。

        这个制度很科学。

        而刑部和大理寺,都察院职权重新明确,三法司的职权向现代靠拢,审判权收归大理寺。

        礼部依然负责科举,只不过多了些部门,毕竟现在考五科了。

        工部的重要性提升,因为接下来基础建设归工部。

        这一点很重要……

        新城。

        “陛下,对于那些饥民不能单纯的赈济,咱们必须得从长远打算,毕竟这场天灾会持续很久,所以最关键之处还是水利建设。”

        杨信说道。

        紧接着他拉开了身边仓库的大门,里面仿佛山海关的城墙般,无数罐头摞起来的城墙展现在他和天启的面前。

        “以工代赈,由朝廷提供粮食和罐头,召集饥民青壮,甚至部分驻军,在